聊微信更快捷
线路布置的核心目标是:安全、整洁、易维护、电磁兼容。
安全第一:
强弱电分离:这是重要的原则。交流动力电(220V)线路必须与直流弱电(如网线、音频线、视频线、信号线)严格分开布设。平行间距至少保持20-30厘米,若必须交叉,应呈90°垂直交叉。
线径匹配:根据设备功耗计算总电流,选择合适的电线截面积(线径),并留有余量(通常增加20%-30%),防止过载发热。
可靠接地:操作台金属框架、设备外壳必须良好接地,防止漏电危险,并减少干扰。
保护措施:所有电线必须使用阻燃材料(如PVC线槽、波纹管)。在线路中合理设置空气开关、漏电保护器。
模块化与可维护性:
功能分区:将操作台内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,如“强电区”、“弱电配线区”、“主机安装区”等。
标准化接口:使用标准的接插件,如航空插头、模块化电源插座、网络配线架、音频接口板等。这样在更换设备或移动操作台时,可以快速拔插。
预留空间与通道:为线缆的弯曲、汇聚和未来升级预留足够空间。线缆弯曲半径不能过小(通常大于线径的5倍)。
整洁与电磁兼容:
线缆管理附件:充分利用扎带、理线环、魔术贴、线槽、绕线管等工具,将线缆捆扎整齐,固定牢靠。
分类捆扎:在同一路径的线缆,按类型(如电源、视频、网络)分别捆扎,避免所有线缆混成一团。
屏蔽与接地:对于敏感的音频、视频信号线,务必使用双层屏蔽线,并将屏蔽层单端有效接地,以抑制电磁干扰。
规划:列出所有设备,确定其位置、功耗、接口类型。绘制布线示意图。
路径设计:设计从设备到电源、到中央控制单元(如电脑)的线缆路径。尽量采用“星形”或“树形”结构,避免“菊花链”。
安装基础设施:先安装好线槽、线架、插座排、接地铜排等。
先布放,后连接:先布放所有线缆,但先不连接设备。将所有线缆按设计路径放入线槽并初步固定。
绑扎与标记:使用扎带或魔术贴进行绑扎,做到横平竖直。关键的一步:在每一根线缆的两端使用线号标签进行清晰、永久地标记(如“主显示器电源”、“工位1网线”)。
连接与测试:连接所有设备,通电测试功能,并整理多余线缆。
通风设计的核心目标是:有效散热、防尘降噪、气流顺畅。
风道设计:
明确流向:建立明确的、单向的冷却气流路径。实践是 “前进后出,下进上出” 。因为热空气密度小,会自然上升。
冷热隔离:尽可能将发热部件(如电源、主机)与对温度敏感的部件(如精密仪器、硬盘阵列)隔离开,或让气流先经过敏感部件,再经过发热部件。
进出风平衡:
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有效面积应大致相当,或进风口略大于出风口,以保证气流顺畅,避免形成负压或正压死角。
风扇的“进风量”和“排风量”也需要平衡。
防尘与降噪:
防尘网:在所有进风口处安装可拆卸清洗的防尘网(尼龙或金属材质)。
正压设计:使操作台内部气压略高于外部,灰尘就不易从缝隙被吸入。这需要进风风量略大于排风风量。
风扇选择:优先选择大尺寸、低转速的静音风扇,在同等风量下,比小尺寸高转速风扇噪音小得多。
减震措施:风扇与箱体连接处使用橡胶减震垫,减少共振噪音。
一个优秀的设计,应该是 “打开侧板,线缆整齐划一,一目了然;关上侧板,设备安静凉爽,稳定运行” 。
咨询热线
15001369924